屡破港片纪录的《毒舌律师》,靠的只是“子华神”吗?
聚焦荧幕热剧
挖掘流量密码
亮出评论态度
今日“剧”好看
每周五挖一部好戏给你看
懂好剧,更懂你
2月末一个工作日的深夜
广州一家小影院放映厅里座无虚席
吸引如此多街坊在工作日晚上
还买票观影的
是一部具有“里程碑”意义的港片——
《毒舌律师》
电影《毒舌律师》官方海报
打破好莱坞票房垄断
这部电影讲了什么故事?到底为什么能火出圈?可能跟很多人猜想中的不同,《毒舌律师》不是烧脑片,也不是一部搞笑风格的片子,更没有震撼的视效。
背后是“最佳嘴替”
不少人或许认为,是黄子华这个“名人IP”带火了《毒舌律师》,毕竟他是无数广州人乃至广东人的栋笃笑启蒙。而这部影片中那一句句妙趣横生又不失深刻的台词,如同是黄子华栋笃笑专场的延伸,自然让熟识“子华神”的广州观众们倍感亲切。
试问在广东,有谁未曾在深夜想起“世上无难事,只要隔硬黎”而乐到在床上翻了个身?但要知道,黄子华曾经可是有着“票房毒药”的诨号,甚至成为自己“栋笃笑”里的梗。笑归笑,但从“毒药”到“冠军”,《毒舌律师》可真不是一句“隔硬黎”就能解释的。
在“邪不压正”的古典叙事下,以及在港产商业片“豪门”“悬案”“律政”“情感纠葛”这些经典元素中,《毒舌律师》并没有超越以往作品去探讨太多新的内涵。
但正是因为这种“易看性”,让影片狠狠击中当下香港社会的痛点——财富差距和社会公义。创作者和观众在社会情绪的表达和释放上,产生了强烈的共鸣。
社会学冲突论有一个形象的术语叫“社会安全阀”,指的是社会中能够使社会成员的负面情绪得到恰当疏解的适宜途径。在香港,每12个人里就有1个千万富豪,但与此同时,每5个人里就有1个人挣扎在贫困线以下。
结构性的贫富悬殊给大众带来了结构性压力,司法公正、社会公义也日益成为社会关键议题。《毒舌律师》作为一部以“公义”为精神内核的影片,恰如其时地成为当下社会所需的“安全阀”式文艺作品。
在此基础上,黄子华一如既往的“大众嘴替”角色,更将影片在这一层面的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。曾几何时,黄子华就在《男欢女爱》中屡出金句,在“栋笃笑”中更是频频为社畜发声,例如“讲得出‘我喜欢上班’这句话的人,肯定是鬼上身了”,“我每个月收到的不是工资,是赔偿”等等。
多年过去,黄子华仍然是大众的“嘴替”,只是这一次他更加深刻了,他想替大众讲的是:公道是一个社会应有的价值观,也是一个社会的理想。
黄子华说:“《毒舌律师》好比一出武侠戏,‘侠’大家都理解不是人人能做到的,但现代社会,无论‘侠’还是‘公道’都是一个理想。”而电影无疑是适合传递这种价值的文化载体,《毒舌律师》的爆火也再次证明了,黄子华这一次依然说到了大家的心坎上。
但不够电影
不过,从黄子华的精湛演技中拉回视线,我们还是能从《毒舌律师》中“挑”出不少刺。
作为商业片,影片在情节上有许多不合理、不真实的设置,例如曾洁儿洗脱冤屈,全靠女儿死前的手语;案子的转机是凭借一段画质和收音都媲美专业电影的偷拍视频;反派可以买通那么多律师,却放心地让一位极有职业操守的律师当了检控方律师……
诸如此类的情节在常理和逻辑上都值得诟病,之所以对全片观感质量的影响没那么严重,还是依靠黄子华在演绎中的魅力推动剧情发展和角色关系、情绪递进。
觉得情节有点推动不下去怎么办?很简单,把镜头交给黄子华。毕竟他已做过无数场“栋笃笑”,面对这种“小场面”,要“化腐朽为神奇”还是信手拈来般轻松的。
总的来说,《毒舌律师》的内核敏锐捕捉到香港社会的某种情绪,但叙事和结构上乏善可陈,主要依靠黄子华、王丹妮等演员对角色的精彩演绎使情节顺利进展下去,使影片的情感得以完整而丰富地传递给观众。
这样的电影创作方法是“聪明”的,但并非长久之计,优秀的电影作品绝不是单凭演员的表演和魅力就能呈现的。
不过,我们也无须过分悲观,能从“票房毒药”到破票房记录,黄子华在电影上的进取心可见一斑,从去年的《还是觉得你最好》到现在的《毒舌律师》,未来他的作品仍然十分值得期待……
下一期
你想看我们分享哪一部电影?
欢迎留言告诉我们!
责编:李佳妮
往期推荐:
宝业路宵夜街准备撤场!有餐厅生意激增,“改造是为了更好的重逢”!
华农的春天,已加载完成!比酸奶还吸引人!